您好,欢迎访问赤壁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用户登录 注册
管理员登录

服务热线

0715-5230007

扫码立即沟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县级法规

>

正文

赤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赤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最终稿)

赤壁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8月

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  

第一节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节 加快数字农业建设  

第三节 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四节 增强农业设施化程度  

第四章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一节 全力确保粮食安全  

第二节 做大做强青砖茶产业集群  

第三节 打造特色农业增长极  

第四节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  

第五章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节 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  

第二节 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三节 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第六章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第一节 优化三产融合布局  

第二节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第三节 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系  

第五节 培育农村产业多元融合载体  

第七章 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第一节 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第三节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八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 优化美丽乡村示范布局  

第二节 分类推进乡村规划建设  

第三节 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第四节 提升村容村貌水平  

第九章 提升农民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培育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第二节 加大农民就业创业支持力度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十章 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节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第二节 创新“三治联动”基层治理体系  

第三节 培育文明乡风  

第十一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第一节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实践  

第二节 壮大村级新型集体经济  

第三节 健全财政金融投入支持机制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赤壁市加速疫后重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更是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十四五”时期赤壁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

根据《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特编制本规划。规划紧紧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政策措施。

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现代农业体系不断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富有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十三五”期间,赤壁着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积极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农业特色板块基地,形成了“两园两带两区”格局,形成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和四大产业板块。201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84.47亿元,完成农业增加值53.18亿元。其中,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粮食种植面积61.48万亩,产量27.53万吨,位居咸宁市第一位;茶叶面积发展到16.2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12亿元;渔业养殖面积18.83万亩,虾稻连作面积22万亩,水产品产量6.75万吨,产值19.62亿元;畜牧总产值6.34亿元。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陆水河干流赤壁段防洪治理工程等项目基本完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注重科技推广、提升农机装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5.85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8849亩;“十三五”期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6.11万亩;耕地灌溉面积达到45.51万亩;农作物良种面积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达75.8%;配方施肥、稻虾连作、集中育秧、绿色防控等农业主推技术应用面积达140万亩次。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保障水平提高

“十三五”期间,全市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七大”专项整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开展品牌建设和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19年,种植产品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兽药、瘦肉精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品牌培育促进品质保障,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中华老字号品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10个。截至2020年,农产品“两品一标”认证达到40个,茶产品通过“两品一标”14个(其中,有机食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羊楼洞砖茶”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四、三产融合盘活乡村经济

“十三五”期间,全市加速三产融合发展,“农业+旅游业”“农业+工业”“电商+农业”三方面齐头并进,进一步盘活乡村经济。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1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完成254.14亿元,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重点突出茶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打造赤壁砖茶产业园,形成了具有砖茶特色的小城镇。围绕全域乡村旅游产业,整合推出20多条乡村旅游线路,连接涉农旅游点400多个,建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1家、省级旅游名镇1家,省级旅游名村2家,带动农家乐452家。农村淘宝网点数达到150个,建成了以康华智慧物流园为依托的农村物流三级配送运营中心,连接10个镇级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和140个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点,形成了“一心十站百点”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五、美丽乡村建设初具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推进“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依托20个示范村和10个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振兴重点示范工程,统筹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2019年重点支持建设省级美丽乡村34个(示范村7个、整治村27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加强村庄绿化和林地保护,2019年完成造林绿化4.3万亩,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1个。不断升级农村路网、电网、信息网,全市农村公路实现全面列养,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年均达1000公里,光纤及宽带到户超全省平均水平,4G信号基本覆盖农村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燎原水厂、新店水厂、黄盖湖水厂、茶庵岭水厂4处“千吨万人”规模水厂开工建设,巩固提升供水人口12.6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六、深化改革创新发力

“十三五”期间,全市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供销改革,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土地规模经营,改革创新为“三农”添活力、增收入。全市已全面完成“两清”工作,共清理账面资产4亿元,核实资产总额12.6亿元,确认成员身份人数368866人、85490户;完成集体资产量化和股权设置工作,所有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组建挂牌。加强农村供销社改革,恢复重建基层社6家,村级综合服务社提档升级30家,领办和联办13家专业合作社,新建庄稼医院2家、为农服务中心3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截至2019年,全市种养大户数量1267个;注册家庭农场9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六有”家庭农场29家);合作社600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6家、市级示范社4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18家(全国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全市流转土地近14万亩。加大金融支持与创新,新设“楚农贷”,为新型经营主体融资102笔,贷款金额4454万元。2019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3元,同比增长9.56%;扶贫开发工作获得省委、省政府综合好评。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以绿色科学发展为前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培育增长动力、补齐发展短板、拓展发展优势,突出“现代农业、美丽乡村、新型农民”发展目标,围绕青砖茶、猕猴桃、小龙虾三大核心特色产业和观赏鱼产业延长产业链,培养龙头企业,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全省特色农业增长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水平,建设鄂南秀美乡村;增强现代农民职业素养,培育农民持续增收能力,提升农民现代化水平,在鄂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农民主体。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一体推进,突出赤壁特色。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谋划农村产业、生态和发展布局。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村现代化为体现,农民现代化为核心,突出赤壁农村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推进赤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效益优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协同。加快推进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规模效益型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坚持补齐短板,城乡融合。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强化区域联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的发展差距。

坚持绿色引领,持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贯彻执行长江大保护战略,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深入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降低生产生活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赤壁市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农业体系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建设实现新突破;乡村空间发展体系科学有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拓面提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集体经济实力和乡村治理能力双效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多元化协同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走在鄂南地区前列,示范镇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突破。现代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数字农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田水利、生态整治建设等取得重要进展,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达到4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成效更加显著;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5%。

——农产品安全保质保供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省先进行列;逐步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加工产品品牌”的农业品牌体系,“二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增加20个,“两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当地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比重显著提高。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加深。初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1;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展,农村电商物流等农业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业产值达到5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到50亿元。

——农业农村生态化发展提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耗水量进一步降低,耕地质量等级、空气、地表水等环境质量指数保持优级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2%,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美丽富裕乡村建设提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速,建成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60%,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占比均达到100%,农村卫生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00元,年增长率为7.50%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效。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乡村产业供地用地机制创新突破,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80%,土地流转面积比重达到60%;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建成国家、省、市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家,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800个;农业农村支持保护政策力度加大;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村比重达到10%。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富美乡村基本实现。

专栏2-1 赤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标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

目标值

年均增速[累计]

属性

农业现代化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27.55

28

1.26%

约束性

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

万亩

26.11

45.00

11.50%

约束性

特色产业链产值

亿元

77

300

31.26%

预期性

#青砖茶全产业链产值

亿元

47

200

33.6%

预期性

#小龙虾全产业链产值

亿元

20

50

20.11%

预期性

#猕猴桃全产业链产值

亿元

10

50

37.97%

预期性

高效设施种植业面积比重

1.1

5.0

[3.9]

预期性

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

50

80

[30]

预期性

土地流转面积比重

40

60

[20]

预期性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30

0.59

[0.29]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76

85

[9]

预期性

“二品一标”认定个数

40

60

[20]

预期性 

农业总产值

万元

87

100

2.82%

预期性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3.0:1

3.5:1

预期性

乡村旅游业产值

亿元

15.9

50

25.75%

预期性

农产品网络销售额

亿元

20

50

20.11%

预期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

769

800

[31]

预期性

农村现代化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

85

97

[12]

约束性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85

95

[10]

约束性

村庄绿化覆盖率

43

60

[17]

预期性

对生活垃圾治理的村占比

4

100

[96]

预期性

对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占比

15

100

[85]

预期性

农村卫生无害化厕所普及率

90

100

[10]

约束性

农民现代化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990

28700

7.50%

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

——

1.83:1

1.5:1

预期性

高素质农民培训

人次

491

2500

38.48%

约束性

新型职业农民占农业总人口比重

13

30

[17]

预期性

第三章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

第一节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赤壁市域为单位、以产业链为载体,统筹相关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协同攻关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健全产学研协作创新机制,培育和支持企业创建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组建赤壁青砖茶研究院、猕猴桃研究院等技术研发中心,完成赤壁青砖茶科研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打造全国猕猴桃科研基地。开展小龙虾养殖技术研究。积极引进应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每年引进、推广、探索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0项。

二、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种子库建设。建立赤壁猕猴桃品种库和无病毒苗木繁育推广中心,加快推动小龙虾“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开展小龙虾育种关键技术研发,培育且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以湖北今楚联合育种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建设母猪基因资源联合育种科研基地。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利用主体,发展推介一批以特色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专精特种业企业。

三、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效能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在全市14个乡镇办建设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培育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试验推广科技人员包干制,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创新创业。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到2025年,创建咸宁市级星创天地5个、咸宁市级科技示范基地12个、赤壁市级科技示范基地(户)20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

第二节 加快数字农业建设

一、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加快赤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赤壁“三农”一张图,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科学生产、精深加工、质量安全、产销对接、规模经营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完善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整合涉农数字信息,推动数据资源共享、融合与应用。推进赤壁农产品单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在青砖茶、水果、小龙虾等特色优势品种开展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构建完善的数据采集、分析、发布和服务机制。

二、加快智慧农业建设

开展物联网智慧农业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重点推进北斗系统在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围绕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建设,加快推动“云、管、端、人”一体的多维数字化技术在茶叶、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继续争取一批智慧农业试点项目,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淡水渔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无人车间、智能温室、智能圈舍,提高种养加等环节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试点县。

三、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市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对优势产业集聚区和重点农业园区、企业的“互联网+”全覆盖,建立起基于云平台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市农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精准化、农业生产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农村电子商务以及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等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运用,提升龙头企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将互联网知识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更多农民“触网”。

专栏3-1数字农业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5G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结合5G网络部署,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3S、智能感知、模型模拟、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及软硬件产品的集成应用和示范。实施物联网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建设1个市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信息处理中心,建设150个镇、村级益农信息社,整合涉农数字信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上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北斗系统在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新安装农机北斗终端1000套。开展茶产业智慧农业建设试点,通过“云、管、端、人”一体的多维数字化手段辐射羊楼洞茶厂,实现生产的计划性、管理的科学性和作业的精准性。实施“互联网+”现代畜牧发展项目,建设一套高效安全、适时监测、智能预警的互联互通监管体系,建立源头可追溯、全程可控制、风险可防范、责任可追究、公众可查询的监管机制。

第三节 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主攻水稻机插秧、飞防、粮食烘干机械化三个关键环节,打通粮食“不落地”“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油菜直播、收获机械化,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进一步提高茶叶、蔬菜、水果机械化水平,拓展林、牧、副、渔机械化。到202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60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

二、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统筹品种选育、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和产后加工等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作业规范、农艺技术标准和机艺融合模式研究推广,进一步提升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水平。重点对粮油作物机械化播栽、烘干、秸秆处理、稻油轮作、节水灌溉、有机肥施用、无人机植保和飞播、保护性耕作等绿色高效农机技术开展集成示范;对适用的、成熟的农机技术和装备进行大面积推广。大力推广应用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质量动态监测技术,探索自动导航、自动驾驶、多机协同、天基物联网技术在农机上的应用,引导建立市场化运作、与专家系统结合的远程诊断维修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建立高质高效的机械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赤壁市农机抗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中心。加快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培育新型农机经营和服务主体,争取到2025年每个乡镇都建成1个以上“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的服务组织。注重农机实用型人才培养,加快建设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

第四节 增强农业设施化程度

在防止非农化问题的前提下,推进农业“设施增地”,提高水、土、肥的利用率。加强设施大棚、喷灌滴灌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光温系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菜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扶持设施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装置,普及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推广大棚微耕机、大棚卷膜杆。推进葡萄等水果由露地栽培向避雨设施、钢架大棚和连栋增温设施栽培转变。推进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到2025年,高效设施种植业面积比重达到5%。

第四章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节 全力确保粮食安全

一、压实粮食安全责任

围绕做强产粮大市总目标,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毫不放松抓好粮油生产,全力确保粮食安全。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市、乡(镇、办)两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压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责任制,着力推进“三保一提”。市政府将全年粮食面积、产量目标分解到各乡(镇、办),各乡镇(办)将粮食种植面积落实到村、到种植主体和田块,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万亩以上,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43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7万吨以上。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将粮食生产面积、总产量等指标纳入各乡(镇、办)、村乡村振兴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三农”资金安排挂钩。积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专栏4-1 “十四五”赤壁市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清单

年份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乡镇

面积(亩)

产量(吨)

面积(亩)

产量(吨)

面积(亩)

产量(吨)

面积(亩)

产量(吨)

面积(亩)

产量(吨)

面积(亩)

产量(吨)

蒲圻街道办事处

26332

11612

26342

11650

26352

11688

26362

11725

26373

11764

26383

11802

赤马港街道

39312

18288

39327

18347

39342

18407

39357

18467

39372

18527

39388

18587

陆水湖街道

4290

1831

4292

1837

4293

1843

4295

1849

4297

1855

4298

1861

新店镇

60149

25458

60172

25541

60195

25624

60218

25707

60242

25790

60265

25874

赵李桥镇

20725

9588

20733

9619

20741

9650

20749

9682

20757

9713

20765

9745

茶庵岭镇

32431

14071

32443

14117

32456

14163

32468

14208

32481

14255

32493

14301

车埠镇

71388

32927

71415

33034

71443

33141

71470

33249

71498

33357

71525

33465

赤壁镇

36405

16286

36419

16339

36433

16392

36447

16445

36461

16499

36475

16552

柳山湖镇

29120

13656

29131

13700

29142

13745

29154

13789

29165

13834

29176

13879

神山镇

74196

29951

74225

30048

74253

30146

74282

30244

74310

30342

74339

30440

中伙铺镇

55154

24574

55175

24654

55196

24734

55218

24814

55239

24895

55260

24975

官塘驿镇

104491

47268

104531

47421

104571

47575

104612

47730

104652

47885

104692

48040

黄盖湖镇

21043

8233

21051

8260

21059

8287

21067

8313

21075

8340

21083

8368

余家桥乡

36826

16730

36840

16784

36854

16839

36868

16893

36883

16948

36897

17003

羊楼洞茶场

511

61

511

61

511

61

512

62

512

62

512

62

沧湖开发区

11427

4965

11431

4981

11436

4997

11440

5014

11445

5030

11449

5046

合计

623800

275499

624040

276393

624280

277291

624520

278191

624760

279094

625000

280000

二、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

严守45.82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油菜)保护区建设。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防止耕地“非粮化”。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耕地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地块,保障粮食种植面积。规范发展稻虾(渔)综合种养,严守稻田综合种养田块“沟坑占比不超过稻田面积10%”的红线,杜绝稻田“池塘化、非粮化”现象。

三、推进粮食稳产提质增效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坚持“五优联动”,全力推动粮食品种、品质、品类、品牌“四个升级”。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机械插秧,集成示范“五节三高”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优化升级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等绿色高质高效模式。大力实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支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虾稻、再生稻、特色功能稻等优质特色水稻产品。实施油菜轮作试点,扩大优质油菜基地,到2025年,油料作物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优质双低油菜基地30万亩,油料作物总产量达到4.5万吨以上。鼓励发展粮油全产业链,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高效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统一供种、统一收购、订单生产。引导支持粮油加工园区、粮油物流园区建设。抓好粮油品牌建设,扶持有机大米、绿色产品,积极搭建产销平台,加强品牌推介。开展整建制全程产业开发,发展“产购储加销游”一体化模式。

专栏4-2 优质粮工程

对接国家新一轮“优质粮食工程”要求,全面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油菜绿色高质高效提升工程。支持粮食种植、收购、仓储、物流、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围绕粮油流通、生产、消费环节,支持建设先进示范企业(合作社)、样板店。实施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植计划,培育省级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建设年加工能力10000吨的粮食加工生产线;引导支持粮食加工园区建设;支持“虾稻”精品大米、胚芽米和有机米等高端优质稻米加工,提升粮食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品牌创建,培育一个荆楚农优粮食品牌。

第二节 做大做强青砖茶产业集群

一、加强茶园基地建设

高标准建设赤壁青砖茶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级赤壁青砖茶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茶园基地建设,加快老茶叶基地更新改造,实现全区域绿色化栽培,茶叶良种超过50%,智慧茶园扩建到5000亩。以“公司+基地”模式建设高标准绿色茶园17万亩以上,原料产量达到10万吨。辐射带动赤壁周边咸宁市及省内的大悟、英山、孝感、恩施乃至湖南临湘、江西修水等周边地区40万亩优质原料基地,基本满足赤壁青砖茶茶企加工需求。进一步完善赤壁青砖茶标准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质量管控。

二、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

以赤壁市茶产业发展集团为依托,设立茶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与省茶业集团合作,推动国有茶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资产优化组合等举措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管理水平现代化的青砖茶产业企业,到2025年年产值过20亿企业达到1家、5-10亿元企业达到3-5家。大力引进涉茶企业,争取到2025年青砖茶加工企业发展到50家,青砖茶年产量达到10万吨。建立赤壁青砖茶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价格管控。引导企业差异化发展,分区域、分环节进行产业分工,产业链每个环节培育1-2家骨干企业,培养主导产品。

三、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实施青砖茶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青砖茶交易市场、砖茶一条街、砖茶产业电商园、陆羽茶交易分中心,丰富世界茶业第一古镇•羊楼洞万国茶市业态,将羊楼洞万国茶市打造成为区域性茶业交易中心。科学布局市场营销窗口和网络营销网点,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国内、国际相互补的营销网络。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积极拓展蒙古、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市场以及内蒙古、武汉、广东等国内市场,引导本地消费。到2025年,国内外销售窗口达1000个,专兼职销售人员超1万人,稳定消费人群达1000万人,赤壁青砖茶产品在国内黑茶市场份额提升15个百分点。继续办好““一带一路”一茶”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将“赤壁青砖茶”打造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四、加快推动茶旅深度融合

深化茶旅文融合,加快羊楼洞明清古街、万亩茶园等茶旅游项目建设。丰富茶旅游内容,发展茶园赏景、茶厂体验、茶店品茶、茶街访古等体验式旅游。有针对性开展赤壁青砖茶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在主要景点创建1-2个茶艺大师工作室,把传承茶文化、展示茶技艺、推介茶产品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组建茶旅服务公司,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型、茶学者专家、茶文化工作者学术交流型、体育爱好者健身型、中老年人群保健型等茶旅模式。建设青砖茶文化广场,建成2个茶园休闲公园,改造新建10个茶旅景点,打造4条茶旅线路,到2025年,茶旅人次达到50万以上,将赤壁建成万里茶道源头城市和“中国茶旅之乡”。

五、实施全产业链开发

按照“一心一轴四片区”布局,以茶庵岭、赵李桥、新店为核心建设100平方公里的茶产业深度融合区。增强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意识,根据市场需求,补齐产业链节,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建成青砖茶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00亿元,其中,基地生产15亿元,初制加工15亿元,精深加工85亿元,物流、包装45亿元,茶旅融合40亿元,市场营销10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把赤壁市打造为中国青砖茶之都、国家茶旅融合发展先行区,“赤壁青砖茶”成为全省第一大茶业区域公共品牌。

专栏4-3 青砖茶产业壮大工程

一、茶企培育工程

在茶叶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各坏节,新建一批现代加工企业,力争新投产规模茶叶企业4家;对现有企业实施倍增计划,新增亿元企业1家,5000万元企业1家。

二、加工物流壮大工程

建设茶叶分级管理房、原料清洁仓库1330平方米;创新赤壁青砖茶精深加工孵化器生产开发生产线;新建茶叶加工车间25000平方米,新增自动化茶叶加工设备线5条;建设茶叶通风冷藏仓5000平方米,茶叶标准晒场15000平方米。

三、质量提升工程

加强茶园安全管理,积极推进茶叶基地有机认证;推动连片1000亩以上的老茶叶基地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升级改造标准化原料基地1万亩;坚持标准引领,进一步完善赤壁青砖茶标准体系,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从茶园到茶杯全程标准化生产;建设黑茶检测中心,推行砖茶电子身份证;实施降氟工程。

四、“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宣传推广工程

以服务外包的形式聘请专业公司对赤壁青砖茶进行专业化的品牌文化培育、品牌运营和品牌管理;推动赤壁青砖茶品牌上央视、上高铁。

五、茶旅连接工程

改扩建300亩可视茶园,打造茶文化体验乐园10000平方米,建设加工车间管护体验房,改扩建评茶室,建设3000立方米青砖茶银行,规范建设一批茶叶示范店和茶馆,建设青砖茶文化广场;与旅游部门对接,形成茶园看景、茶厂体验、茶馆品茗、茶市探古、茶店购物的专业性茶旅模式,量身定制1-2条茶叶旅游线路。

六、青砖茶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青砖茶交易市场、砖茶一条街;支持茶企在内蒙古、武汉、广东和咸宁等地与合作伙伴共同开设赤壁青(米)砖茶体验窗口店;积极引导赤壁青砖茶内地消费,支持茶企为大型消费单位免费提供茶具及成本价青砖茶用于大众消费和社区消费;鼓励企业积极出口创汇。

三节 打造特色农业增长极

、做精做响水果(猕猴桃)产业链

调整优化水果种植结构,突出抓好猕猴桃、杨梅、蓝莓、黄桃、葡萄、早熟柑橘产业。以神山兴农万亩高标准猕猴桃基地为核心,新建3万亩猕猴桃标准园,示范推广猕猴桃新品种和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猕猴桃种植技术和集约化生产水平。以建设神山兴农赤马港园区和官塘驿镇猕猴桃小镇为抓手,打造猕猴桃产品研发、冷藏保鲜、检验检测、分选包装、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猕猴桃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多功能配套产业链。支持神山兴农、绿态果业、大丰收果业等经营主体建设冷库、气调库等贮藏设施和果品商品化处理中心,积极发展水果精深加工。建立省级猕猴桃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猕猴桃电子商务,继续举办中国·赤壁猕猴桃产业峰会,鼓励经营主体出口创汇。发展赏花摘果乡村游,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猕猴桃主题公园。力争到2025年,猕猴桃面积发展到15万亩,年产量20万吨,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其他水果总产量达到15万吨,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特色优质水果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

、做长做活小龙虾产业链

以柳山湖镇小龙虾农业产业强镇为抓手,发挥赤壁本地优势,借力有影响力的公用品牌,推动赤壁小龙虾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车埠镇、柳山湖镇、赤壁镇为中心改造万亩以上小龙虾养殖基地。着力提高小龙虾育种能力,新建稻田生态小龙虾自然繁育基地,强化良种供应。鼓励小龙虾及其副产品综合精深加工,支持宇汇供销小龙虾加工产业园提质扩能。每年建设2个小龙虾交易市场和2个1000吨冷库,整合龙虾交易中心、加工企业、龙虾物流配送中心、养殖基地等相关资源,构建一条龙冷链物流服务机构。加强小龙虾鲜活品牌、加工品牌、“虾乡稻”等优质大米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与推广,打造知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一批集小龙虾养殖基地、游览、度假、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庄。力争到2025年,小龙虾产值达到10亿元,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

三、做特做优观赏鱼(锦鲤)产业链

以新店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建成3000亩观赏鱼养殖基地。建设观赏鱼展示中心、观赏鱼长廊,开展观赏鱼系列的展示、评比及拍卖,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赛事。建设观赏鱼科普科研中心和1700平方米观赏鱼繁育车间,提升锦鲤育种能力,培育具有观赏性和市场前景的淡水观赏鱼新品种。建立观赏鱼销售批发市场,吸引各地的养殖户和商户进驻赤壁,形成供产销一条龙的大市场。到2025年,观赏鱼养殖产值达到2亿元,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把赤壁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和观赏鱼之乡。

第四节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

一、推进畜禽(生猪)稳产保供

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循环畜牧业为目标,优化区域布局,调优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等新型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场与大型企业合作,推广“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引导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扶持中小养殖户发展,新建10个150模式、550模式标准化养猪场。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推进饲料、养殖、屠宰和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提升,加快双胞胎60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建设。着力攻克生猪育种关键技术,推进今楚联合育种项目建设,生猪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25年,确保生猪存栏26.3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47万头,年出栏量34.82万头以上,生猪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30亿元;牛出栏量0.61万头;羊出栏量2.35万只;禽出栏量519.19万羽。

二、推动现代渔业提质增效

推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加强长江鱼驯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加大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力度,扩大优质鳜鱼、黄颡鱼、鳝鱼、鳖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大力推广设施渔业、大水面生态渔业、循环水利用、养殖尾水处理等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积极推广稻虾、稻鳖、稻鳅等养殖模式。加强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提升全市健康养殖水平。加快推进水产养殖、加工、运输、冷链物流、销售以及渔旅结合的休闲渔业等全产业链建设,拓展渔业功能和文化内涵,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淡水养殖面积稳定在18.8万亩,总产7万吨。

三、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以排灌设施、标准钢架大棚、基地道路、绿色防控装备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绿色生产示范基地,着力打造长江蔬菜生产带,建设万亩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到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3万亩,产量45万吨以上。加快完成主要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加快老菜区休耕、轮作、调酸补钙、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推广。积极推进尾菜还田和加工废弃菜肥料化、饲料化利用。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蔬菜产地和市场检测。

专栏4-4 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壮大行动

一、猕猴桃产业提升工程

实施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工程,支持企业开展土地平整、冷链物流、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等项目申报,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支持神山兴农公司种植基地达到3万亩、分拣能力达到6万吨、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冷冻储藏能力达到6万吨。实施标准园建设工程,建设1万亩优质猕猴桃标准园,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园中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完善标准化机耕道路、棚架、拉杆等设施建设,提升土壤有机质,园区实现数字化管理。实施物流加工培育工程,建设猕猴桃物流仓贮加工园,配套猕猴桃饮料、果酒、果干等深加工项目。实施产业融合提速工程,在神山镇文清村新建1000亩试点基地,集猕猴桃种植、教学、科研、观光、采摘、产业示范为一体。实施新品种新技术培育推广工程,建立赤壁猕猴桃品种库和无病毒苗木繁育推广中心,优选猕猴桃新品种,将赤壁猕猴桃打造成为全国猕猴桃科研、产业联盟基地。

二、小龙虾产业培育工程

实施优质种苗培育工程,联合科研院所开展小龙虾良种选育和稻渔综合种养优质专用稻品种研发,建设工厂化设施育秧基地和小龙虾标准化繁育基地。实施小龙虾加工工程,支持建设小龙虾、优质虾稻米加工园区,培育小龙虾加工企业。                

三、生猪供应保障工程

实施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提升工程,推进双胞胎集团6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链重大项目建设;新建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以上;新建改扩建年出栏1000-5000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发展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现代家庭牧场;重点支持养殖场(户)出猪台、清洗消毒间、生物隔离带、高温加压消毒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防疫条件,提升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水平。屠宰产业布局优化工程,加快推进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形成养殖与屠宰相匹配、屠宰与消费相适应的产业布局。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工程,完善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做好生猪生产监测采集工作,扩大淘汰能繁母猪情况监测范围,开展种猪场月度定点监测试点,加强生猪屠宰环节监测;加强生猪生产信息分析预警和发布,做好市场调控,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生猪良种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符合赤壁市实际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生猪良种覆盖率,加大生猪良种推广力度,切实提高母猪繁殖率和仔猪成活率。推动湖北今楚联合育种科技有限公司生猪核心资源群(GN)育种科研基地建设,引进全球顶级基因资源2400头,年出栏优质种猪17000头,构建完整的四级繁育体系;以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开展核心群大数据育种研发,独立建设一座高水平现代化人工授精站。

第五章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第一节 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

立足赤壁市农业资源禀赋、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实际情况,依托茶叶、粮油、蔬菜、水果、水产、畜禽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调整优化全市种养业生产布局,构建以“两园一区”为重点的农业总体发展空间,推进赤壁农业生产集中连片、成块发展。

一、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一)种植业布局

——粮油。发挥粮食主产县市和双低油菜保护保护区基础优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加快建设一批优质粮油基地。以皤河流域、沿江滨湖流域、宋家河流域和双黄流域灌区为重点,建设优质稻板块基地。以107国道、蒲洪公路、京珠高速公路、蒲加公路、渣枫公路;白洋畈、望山畈、毕家畈、蒲首畈;赤壁垸、柳山垸、毕家垸“五路、四畈、三垸”为重点,布局双低油菜基地。

——茶叶。布局以赵李桥镇、新店镇和茶庵岭镇为重点的茶叶核心区,辐射带动神山镇、官塘驿镇、中伙铺镇和其他乡镇茶叶基地发展;同步推进以新店、茶庵为核心的南片万亩茶园和以中伙娘娘山为核心的北片万亩茶园建设。

——蔬菜。布局以赤壁、柳山、黄盖湖等为重点的长江蔬菜产业带,以黄盖湖、沧湖、神山、余家桥、柳山湖等为重点的水生蔬菜产业带,以中伙、赤马港为重点的107国道沿线以及以新店蒲首山为重点的潘河沿岸蔬菜走廊。

——水果。建设布局以官塘驿镇、神山镇、新店镇、中伙铺镇为核心的猕猴桃基地,以柳山湖镇、赤壁镇、赤马港办事处为核心的葡萄基地,以余家桥、赵李桥、陆水湖办事处为核心的枇杷、蓝莓、黄桃、柑橘等特色水果基地。

——中药材。以为车埠镇、官塘驿镇、新店镇、神山镇等为重点,布局建设瓜蒌、栀子、黄荆等中药材基地。

(二)养殖业布局

——水产。以车埠、柳山湖、赤壁、黄盖湖、余家桥乡、神山、新店等乡镇为重点布局小龙虾养殖板块,积极打造柳山湖、车埠、赤壁稻田养虾示范区和神山、官塘驿池塘养虾示范区。以神山、官塘驿、车埠、余家桥、沧湖、黄盖湖为重点,布局“四大家鱼”和鳜鱼、黄颡、泥鳅、蟹虾等名优水产养殖基地,沿陆水河、绕西凉湖和黄盖湖重点发展精养鱼池板块,以陆水湖、松柏湖、东港湖为核心发展有机水产品板块。以新店镇为中心,加快发展锦鲤观赏鱼产业。

——畜禽。重点在中伙、赤壁、茶庵岭、赤马港、车埠、新店、官塘驿、赤壁等地布局生猪养殖板块,积极推进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重点赤马港、陆水湖、神山、官塘驿等地布局家禽养殖板块,积极推进家禽养殖小区建设。

二、农业总体发展空间

——南部茶园。以赵李桥镇、茶庵岭镇、新店镇(部分地区)等地为重点,打造赤壁南部茶园。辐射带动神山镇、官塘驿镇、中伙铺镇和其他乡镇茶叶基地发展,大力推进以新店、茶庵为核心的南片万亩茶园和以中伙娘娘山为核心的北片万亩茶园建设。

——北部果园。以神山镇、官塘驿镇、中伙铺镇等地为重点,加快高端优质猕猴桃基地建设,打造赤壁北部果园。同步推进以柳山湖镇、赤壁镇、赤马港办事处为核心的葡萄种植和以余家桥乡、赵李桥镇、陆水湖办事处为核心的枇杷、蓝莓、黄桃、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

——沿江粮食生产区。以赤壁镇、黄盖湖镇、柳山湖镇、沧湖开发区、车埠镇(部分地区)等地为重点,打造赤壁沿江粮食生产区。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县市基础优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建设一批优质稻基地。结合稻田、池塘等水域,大力发展以小龙虾为重点的水产养殖。

二节 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

持续推进“两精两减一增效”工程,统筹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负增长,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和茶叶等粮食、经济作物上的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以青砖茶、猕猴桃等果茶优势产区和品牌基地为重点,实施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示范面积达到5万亩。强化受污染耕地修复与治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合理利用中轻度污染耕地土壤生产功能,降低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强化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和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加强农药市场监管,规范农药生产经营,加大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查处力度。

二、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在柳山湖镇、车埠镇、赤壁镇等地全面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莲虾、稻虾、稻鱼(蛙)等示范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到20万亩。积极发展农牧(畜)结合的种养循环农业,推进生猪养殖场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广以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与应用为纽带的鱼—猪结合、鱼—鸭结合、沼液还田等生态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科学划定水产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积极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实施养殖尾水处理,积极发展池塘循环水养殖和大水面生态渔业。

三、强化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大力推广水稻油菜等轮作制度,到2025年休耕轮作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重点实施提高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水平、改进耕作和排灌方式、保水保墒等措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到2025年,建设1个年生产20万吨规模的畜禽粪便有机肥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2%。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体系,实现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快形成农户积极捡拾、网点应收尽收、企业加工转化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提升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围绕赤壁特色农业资源,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水产苗种资源、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到2025年,全市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畜禽遗传资源和水产遗传资源有效保护率达到90%以上。加快推进赤壁市国营种畜场、现代化规模场父母代种源工程建设。

四、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以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壁水域、皤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西凉湖水生生物保护区赤壁水域和黄盖湖、陆水河、陆水湖等为重点,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捕捞船只进入禁捕水域开展捕捞作业。探索建立禁捕后的有效管理办法,落实退捕帮扶政策,及时解决退捕渔民“洗脚上岸”造成的生产生活难题。全面提升各禁捕水域的执法力量的建设,每个禁捕水域至少一个站点、一定数量的驻点执法人员以及一套完备的执法装备。在科学评估重点禁渔水域水生态健康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展增殖放流,放流长江重点经济鱼类、鱼苗、鱼种及底栖动物。

专栏5-1 农业绿色发展行动

一、“两精两减一增效”项目

在赤壁镇九毫村、柳山湖镇吴家门村、沧湖开发区普安村、官塘驿镇御屏村等地试点的基础上,通过推广精准施肥、精准施药及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减少化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从而增加农业效益的目的。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高效施肥技术,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通过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行农药经营处方制等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

二、果、茶有机肥替代项目

精选5万亩建园条件好的茶园、果园,计划通过2-3年的改造,将茶园、果园以有机园的标准进行管理,全面提升园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运用现代技术监管,为赤壁市有机青砖茶原料做长期储备,为赤壁特色猕猴桃出口奠定基础。

三、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

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作,实施耕地、污染场地等分类防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90%。在轻度污染区,采取灌溉水源净化、推广低镉积累品种、加强水肥管理等农艺措施治理;在中、重度污染区,开展农艺措施修复治理,同时通过品种替代、粮油作物调整和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等方式,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少数污染特别严重区域,划定为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区。建设重金属污染国控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动态监测与分级管理,选择重点区域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

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项目

以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为单位,开展养殖尾水净化处理工程建设,建“三池两坝”(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过滤坝),建循环水流道养殖水槽,减少养殖用水排放量,强化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五、畜牧业绿色发展长江大保护示范县创建项目

对全市9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粪污无害化综合利用。其中,74家建设“雨污分流+清污分流+自动刮粪(干清粪)+集粪池(厌氧沼气池)+发酵床生产有机肥”零排放处理,4家建设“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厌氧沼气池+高效气浮+A/O 池+生物塘”深度处理,5家建设“干清粪+干粪堆积场”处理,8家建设“垫草垫料+干粪堆积场”处理。

六、赤壁“长江十年禁渔”项目

组织渔民开展相关技能培训,为渔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在就业创业、劳务输出、托底安置、社会养老、技能培训、失业救助、住房保障等方面继续落实扶持政策。加强禁渔执法巡查,成立禁渔期联合执法队,建设执法码头和趸船,并配备相应船艇,在禁捕水域实施监控系统全覆盖,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实时监测。合理确定增殖放流的区域、物种、规格和数量,每年在陆水河、西凉湖、黄盖湖开展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鱼苗2亿尾。

第三节 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一、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

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青砖茶、米砖茶、猕猴桃等生产标准起草。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农产品生产流程,引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打造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其中茶叶基地1万亩、猕猴桃基地1万亩。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促进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到2025年,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达到68%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普及率达到78%以上,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生产标准入企率达到100%。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建设赤壁市粮油产品检测中心、乡镇农产品质检站,在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监测点,基本形成“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体系。探索建立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机制,完善投入品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合格证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构建全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行农产品产地证明制度,探索建立面向分散农户和收购储运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机制和管理模式。鼓励农产品实行贴标上市,对符合质量安全农产品,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检测合格实行贴标进入市场。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资质“双认证”工作,加强对规模基地农产品、外来批量农产品的安全检测,定期公布检测信息。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生产者大力使用生态安全投入品,对在使用生态安全投入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到2025年,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加强科学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暴发性重大农作物病虫灾害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防控体系,科学制定和完善粮食作物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强灾害以及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治处置率达到100%。建立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实现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水稻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农林水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气象服务。

四、做好动物疫病防治

健全市、乡镇、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检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赤壁市标准化兽医实验室、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建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信息网络平台。不断完善养殖、运输、屠宰等各环节疫病综合防控,强化动物免疫、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省界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和临时检查站建设,加强防疫监督的规范化管理。普及动物防疫“三位一体”免疫程序,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推进规模养殖场疫病净化。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

专栏5-2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赤壁市标准化兽医实验室,在全市14个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建设动物疫情信息测报点14个,在5个畜禽定点屠宰场、2个畜禽交易市场和10个乡镇建设动物防疫检疫信息系统(采集、汇总、分析)10套;在全市重点畜禽生产基地乡镇和规模养殖基地建设畜禽地理定位及疫情控制系统10套。建设村级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建设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新建14个乡镇37个村的业务用房。建设赤壁市京珠高速公路鄂南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控制染疫动物及其产品通过京珠高速公路流入赤壁,防止动物流行性传染病蔓延至湖北。

第六章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第一节 优化三产融合布局

立足赤壁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以农村二产、三产为重点,不断优化农村三产融合布局,促进农村生产、加工、旅游、生态等聚集。

——农产品加工布局。重点围绕茶叶、猕猴桃、小龙虾等产业链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为羊楼洞茶业、赵李桥茶业、清茗茶业等为依托,优化茶产业加工园布局;以神山兴农、绿态果业、大丰收果业等为依托,优化猕猴桃(水果)加工园布局;以宇汇供销等为依托,优化小龙虾加工园布局。

——农产品物流布局。以农产品冷链物流为重点,形成以神山兴农农产品冷链物流园、赤壁粮食物流(产业)园、湖北康华智慧物流园、湖北供销鄂南电商物流中心、赤壁绿色产业展览交易会展中心、华中物流集散转运中心、中国供销赤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为主体的农产品物流园和农村物流体系。

——乡村休闲旅游布局。依托赤壁茶、莲、果、蔬、渔等集中连片生产板块基地,串联小罗湖田园综合体、休闲柳林田园综合体、清茗茶产业综合体等田园综合体,形成以万里茶道源头观光、沧湖荷色民宿休闲、赵李桥瑜伽休闲、余家桥乡百果采摘休闲、神山休闲山水农旅、黄盖湖和柳山田园体验休闲、车埠果茶休闲、茶庵红色农旅休闲等为主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布局。

第二节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一、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

突出农产品的加工度、包装度、标准化、品牌化,重点发展粮油、茶叶、笋竹、油茶、猕猴桃、小龙虾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对接落实咸宁市农产品加工千亿工程,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小升规”工程。储备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成长型涉农企业挂牌上市,鼓励农业企业以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形式联合重组,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初制加工清洁化、精深加工技术集成、质量品牌提升等领域实现突破。重点打造赤壁砖茶产业园、粮油产业园、林产品加工园和小龙虾加工物流园,引进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5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3.5: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

二、提升冷链物流现代化水平

推进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优化县域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物流基地布局,引导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脱贫村。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通过合作、招商等多种方式,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相互合作,共同建设与管理交易市场。加强建设一批田间仓储保鲜设施,支持脱贫地区建设田头市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一批区域性冷链物流骨干节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新建产地农产品冷藏、通风库、烘干库100座,冷藏、存储烘干能力达到5000吨。积极与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三园三中心”对接,建设万吨仓储物流展示中心、赤壁市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形成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冷链体系。鼓励发展物流配送、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提高流通服务水平。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实施“数商兴农”,统筹市场力量参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完善电商产品品质控制和质量可追溯系统平台,构建电商产品多渠道展示窗口,发展“线上订单旅游+景区体验产品+线上重复购买农产品”的模式,拓宽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支持龙头企业与大型电商平台深度对接,加快建设一批电商产业园;支持龙头企业开设自营网店,开展网络直播直销活动。培育发展农产品网络品牌,打造“网红产品”。加强电商主体培育和电商人才培训,培养一支有能力、有素质、懂业务的农产品营销队伍,提升特色产业电子商务支撑服务水平。到2025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50亿元。

四、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与农耕体验、餐饮、教育、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实施农旅融合示范项目,新增5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一个国家级示范田园综合体。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到2025 年,培育3个休闲农业重点园区,乡村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亿元。

五、做精做优乡土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支持观赏鱼养殖业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发掘一批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保护传承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消费者“后备箱商品”和“伴手礼礼品”,推动鱼糕、竹笋等赤壁传统食品产业,以及竹编、莼浦苎麻、诸葛香枕等传统手工业发展,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专栏6-1乡村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工程

以“大园区、大龙头、大产业、大品牌”四轮驱动,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5个百分点。推进青砖茶加工、米砖茶加工、食品、保健品、生物制剂、添加剂等精深加工,引进高新技术进行茶微粉、茶多酚、速溶茶、茶饮品、茶食品、茶印染、茶化工和茶医药等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全力推动砖茶工业化,开发办公茶、酒店茶、居家生活茶、年轻时尚茶等四类砖茶产品;到2025年,全市茶叶加工产值超过100亿元。以高压吸尘无损伤去毛清洁、自动控制精准分级为重点,建设高标准果品商品化处理中心;开发果汁饮料、果酱、果脯、果干、糖水罐头等系列加工产品,重点开发酵母、果粉、保健胶囊等深加工产品;支持神山兴农科技公司开发猕猴桃饮料、休闲、保健等深加工产品;支持湖北大丰收果业有限公司开发杨梅酒、蓝莓酒系列加工产品;到2025年,全市特色优质水果加工产值超过10亿元。在赤壁镇、柳山湖镇等地建设3个小龙虾加工车间,支持宇汇供销小龙虾加工产业园提质扩能,开发多口味小龙虾食用品种,生产速冻小龙虾、虾仁、小龙虾调味品、小龙虾罐头等深加工产品;以湖北畅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粮食物流园为龙头,整合赤壁市大米加工资源,打造“赤壁香”大米品牌,延伸拓展胚芽米、专用米、功能性淀粉、休闲食品、蛋白质、功能食品的精深加工链条,打造由“一颗谷”向“一粒米、一滴油、一颗药、一度电、一片板”等稻谷全产业链转变;到2025年,全市虾稻加工产值超过10亿元。提高莲藕、莲子、藕带、荷叶精深加工水平,发展藕粉、荷叶茶、莲子茶等特色饮品。

二、冷链物流现代化提升工程

实施赤壁市青砖茶特优区仓储冷链物流项目,在全市茶产业园区和茶叶主产区新建仓储、冷链、物流及质量控制中心设施,建设1万吨砖茶仓储及交易市场、2万吨仓库、展示中心、控制中心、质检中心、品鉴中心和砖茶物流系统,新建改建第三方砖茶专用存储仓库。实施赤壁市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建设10000吨冷库和冷链物流服务机构,建设集冷冻、冷藏、保鲜功能水产品冷冻库和小龙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施农产品产地冷链仓储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新建产地农产品冷藏、通风库、烘干库100座,冷藏、存储烘干能力达到5000吨。

第三节 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

一、加强农业品牌体系建设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以青砖茶、猕猴桃、小龙虾为核心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的品牌培育体系。做大做强“赤壁青(米)砖茶”区域公用品牌。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实施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营销电商化“三化”行动,推广先进品牌培育模式;对初次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品牌的龙头企业在财政奖补资金、涉农项目中予以支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集中宣传,在青砖茶、猕猴桃、粮食等每个主导产业筛选1—2家标杆企业品牌进行培育。鼓励龙头企业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共创“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到2025年,“二品一标”认定产品数量达到60个。

二、加强农业品牌管理保护

按照“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思路,加快建立健全品牌运营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深入挖掘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加强老工艺、老字号、老品种的保护与传承,培育具有文化底蕴的农产品品牌。支持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协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协会,制定出台行业产品规范标准和评估使用办法,建立健全区域公用品牌共建共享和退出机制。研究建立品牌建设与保护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品牌权益保护规章制度,维护品牌质量、信誉和形象。

三、加强农业品牌宣传推介

支持优质农产品品牌在主流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推介,引导协会、企业讲好品牌故事,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举办的中国农交会、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农业展会。在部分城市设立赤壁农产品定点销售窗口,在大型连锁超市设立赤壁特优农产品销售专区,不断加大赤壁农产品品牌推介力度,持续提升“赤壁青(米)砖茶”品牌价值。

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系

一、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紧密对接全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结合赤壁市“1356”区域发展布局,围绕7个农业主导产业链,每个产业重点培育1-2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加大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储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在精深加工、智慧农业、品种培优、品牌打造和标准化建设方面转型升级。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拓新兴消费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做强做实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公司,打造3-5家青砖茶营销龙头企业。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神山兴农科技公司在境外主板上市。到2025年,全市龙头企业达到6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1亿元以上的达到10家;争取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公司、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重点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监测、退出机制,重点做大做强一批运作规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示范社,鼓励合作社拓展农产品加工业务,提高产业化发展能力。加快联合合作社的发展,重点发展种养大户、加工企业、营销组织共同组建的产销合作社。到2025年建成国家、省、市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家。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支持种养结合、机农结合、粮经结合等多种形式家庭农场发展,健全家庭农场认定考核制度和报备监测制度,积极创建省级、市级示范引领型家庭农场,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引导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回乡创业,加强农技设施改造补贴和人才培训,加快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发展格局。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完善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现代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通过派驻、创办领办、技术服务等方式,实现公益性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选择可量化、易监管的农业公益性服务,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采取代耕、托管、订单等服务方式,探索推广全生产过程、全产业链条、全要素供给的服务模式。探索发展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产业、准公共服务供给链产业等。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等各项生产性服务,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四、探索“三位一体”农村合作经营体系

探索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借鉴浙江发展经验,组建农合联平台,探索建立三大服务体系和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积极调动供销服务资源,组织农合联服务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形成以农合联为大平台的大合作、大服务、大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大力推进为农服务提升、涉农产业开发、合作经济创新、社有经济转型和人才队伍培养,依托“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带领农民共同富裕。

、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创新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通过产业链合作等方式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供销实体等,实现利益联合。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以涉农企业联农带农富农成效作为基本条件,将扶持政策措施与利益联结机制挂钩。鼓励将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护,探索实行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分配机制。

第五节 培育农村产业多元融合载体

一、建设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

以赤壁镇、黄盖湖镇、柳山湖镇和沧湖开发区的64.02平方公里为主,建设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高标准农田、中药材种植、水产养殖3个万亩高效农业板块,以及现代蔬菜基地、现代林果业、特色茶园、渔光互补4个千亩特色农业板块。以绿色食品产业园、绿色能源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中医药产业园“四大产业园” 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延伸发展。以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文旅服务、康养服务“四大服务”为载体,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将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成为高标准的中国未来乡村发展样板区。

二、聚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做好农业“+”文章,推进赵李桥砖茶产业园、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柳山湖小龙虾产业园、猕猴桃产业园、赤壁市粮食物流产业园、官塘驿竹产业园建设,支持申报赤壁青砖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区。努力把赤壁镇、柳山湖镇、黄盖湖镇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开展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

深入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形成青砖茶、猕猴桃、小龙虾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构建包括土地、品牌培育、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体系,支持赤壁葛仙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鼓励产业特色鲜明、融合模式新颖、建设水平领先的乡镇(街办)、园区,争创国家或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建设综合经济强镇强村

加强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重点支持镇村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将主导产业与乡村发展相融合,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建设赵李桥砖茶产业强镇、柳山湖小龙虾产业强镇、官塘驿猕猴桃产业强镇、新店镇锦鲤观赏鱼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强镇。支持各村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到2025年,打造2个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强镇、20个主导产业专业村。

五、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

以高产高效的农业产业区、生态宜居的生活居住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功能配套的综合服务区5大功能区为重点,积极打造一二三产业联动、产加销游一体、产村居业相融的田园综合体。支持赤壁汤茶康养小镇暨五龙山田园综合体、三国文化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荷色沧湖田园综合体、田园柳山田园综合体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运动养生、乡村民宿、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到2025年,建设运营3-4个田园综合体。

六、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结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主体长期稳定合作,实现一园一个联合体,做大做强羊楼洞茶产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3个由龙头企业牵头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联动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家庭农场和农户提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代收代烘等农业生产服务;支持龙头企业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提供贷款担保、资金垫付等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联合体协同创新水平。到2025年,培育至少1个主营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带动全市发展4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第七章 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第一节 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一、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6万亩、补建18万亩,全部达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标准,到2025年,全市39.79万亩“两区”划定区域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大力推动中低产田改造,积极推广稻油轮作、秸秆还田、绿肥生产,有效保护耕地质量和提升地力,打造绿色田园样板。到2025年,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30g/kg,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

二、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提档升级

积极开展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护。加强排灌渠道配套工程建设和排灌设施改造,开展渠道清淤、局部硬化。大力整治当家塘堰,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强化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维护,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攻坚行动,加强涵闸泵站维修保养。到2025年,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77%以上,节水灌溉率达到57%以上。

三、加强生产基地改造升级

加强菜园、果园、茶园改造升级,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特色菜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精选5万亩建园条件好的茶园、果园,实施果、茶有机肥替代,全面提升园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按照“突出重点、连片集中、规模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改土、改地、改树为主,逐步推进老果园改造。推进养殖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开展小龙虾基地标准化改造升级,对全市小龙虾养殖基地进行田间工程改扩建、基础设施改造、自然繁育基地建设、绿色防控等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一、完善农村交通物流

坚持城乡路网一体规划设计,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农村下沉,加快实现县乡村道路联通,推动农村公路主干道、断头路、循环路建设,支持村内道路建设和改造。以建设“咸宁风景道”和“四好农村路”为抓手,完善优化农村路网骨架,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全面推行路长制,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强交通运输、农业、供销、邮政快递等系统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完善市、乡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物流网点全覆盖。

二、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市建设,提升水系防洪、抗旱、生态等功能。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提高农村供水保障率,分类分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护农村“百吨千人”饮用水水源,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到“十四五”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三、升级农村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赤壁“数字乡村”建设,优化升级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农村互联网、5G基站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网络全覆盖,重点村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持续加强光纤到村建设,推进光纤覆盖从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实现20户及以上集中居住自然村光纤通达率达100%。推进农村电信网、广电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智能广播网村村响。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金融、就业、社保、治安、村务管理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领域的应用。

四、构建现代农村能源体系

着力推进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高效、多元互补、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十四五”期间新建小型沼气工程50处、太阳能路灯5000台、生物质炉10000台。强化电力供应保障,巩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成果,全面解决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问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和综合电压合格率均达到100%。加快实施“气化乡镇”工程,推进官塘驿、神山、车埠、柳山4个乡镇天然气利用建设试点,到2025年,“气化乡镇”完成率达到100%。

第三节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

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中心(完全)小学、乡镇寄宿制学校,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乡村教师补助政策,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乡村任教制度。完善城乡对口帮扶机制,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比例不低于10%。把耕读教育纳入教育培训体系,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深入推广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加强农村地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二、加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居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加大农村公共卫生与防疫等领域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防控、直报、救助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强化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促进远程医疗延伸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加大乡镇卫生院人才引进力度,开展乡镇卫生院骨干人员特岗津贴和大学生招聘补助项目。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深入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推动村医职业化,在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内,择优逐步纳入编制管理。加强乡村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行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

三、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推进城乡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实施全面参保计划,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增加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提高农村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水平。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困难农户的社会救助力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健全市、乡、村三级衔接的养老服务网络,构建以居家为基础、村为依托、卫生部门为支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模式。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福利院升级转型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四、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整体提升1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改造,争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支持反映农民生活的文艺创作和乡土文艺团队发展,开展文艺团队进乡入村、农民健身赛事等活动,持续打造乡村春晚、新春文化大展演等文化活动品牌。振兴传统农村节庆,推动中国农民丰收节成风化俗。深入挖掘赤壁三国文化、茶文化、三线文化、温泉养生文化等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大力发展赤壁地方特色文化。加强茶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力度,强化“万里茶道”赤壁段申遗保护,推动赵李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

第八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 优化美丽乡村示范布局

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已经开展的各类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村建设标准和考核体系,“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深入挖掘赤壁田园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特色景观资源禀赋,努力打造一批山清水秀地绿、安居宜居美居的乡村,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特”美丽乡村格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科学规划,统筹建设,每年重点创建1—2个美丽乡村示范带,推进美丽乡村连点成线、成片建设。“十四五”期间,重点布局107国道美丽乡村示范带、旅游快速通道美丽乡村示范带、阳羊线美丽乡村示范带、渣枫线美丽乡村示范带、赤神线美丽乡村示范带。以赤壁镇、黄盖湖镇、柳山湖镇和沧湖开发区为重点,高质量推进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在沧湖、赤壁、柳山湖建设5个美丽乡村综合产业示范点。

专栏8-1 “十四五”时期赤壁市美丽乡村示范建设

一、赤壁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

107国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包括官塘驿镇西湾村、御屏山村、茶庵岭镇温泉村、赵李桥镇羊楼司村、柳林村等。

旅游快速通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包括蒲圻办事处金潭村、车埠镇芙蓉村、沧湖开发区普安村、柳山湖镇腊里山村、赤壁镇东柳村和小柏山村等。

阳羊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包括陆水湖办事处芳世湾村和水浒城村、官塘驿镇张司边村、随阳村和葛仙山村,茶庵岭镇金峰村、赵李桥镇羊楼洞村等。

渣枫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包括余家桥乡丛林村和大岭村、新店镇望夫山村、雨亭岭村和土城村等。

赤神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包括中伙铺镇董家岭村和罗县村、神山镇马铺村、文清村和西凉村等。

第二节 分类推进乡村规划建设

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分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等开展村庄规划编制,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当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有条件的地方整乡镇、连线成片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村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按照“集聚发展、特色保护、农耕传承、搬迁撤并”不同的功能定位推进村庄发展。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空心村、衰退村引导居民集中居住,集中规划建设新农村社区。严格农民建房规划管控,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防止盲目大拆大建,注重保留乡土味道。

第三节 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持续巩固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加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厕所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梯次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从资金投入、使用付费、后期维护等方面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十四五”期间,实现农村卫生无害化厕所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第四节 提升村容村貌水平

开展农村房屋立面整治,对乡镇镇区、铁路、高速公路以及沿国、省、县道两侧的建筑立面进行整修,推广鄂南特色民居建筑风格。支持采取绘文化墙、维修改造破损立面等多种形式美化村庄。持续推进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以“建新拆旧”、拆除闲置危旧房屋、拆除有碍观瞻的临时建筑和辅助用房为重点,推进农村废旧房屋清理。大力实施乡村增绿工程,充分利用村庄隙地,见缝插绿,统筹推进村旁、路旁、宅旁、水旁“四旁”及农村零星空闲地绿化,到2025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60%。

专栏8-2 乡村建设重大行动

一、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开展“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工程,每年建设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村。开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废旧房屋专项清理行动、村湾道路出入口专项整治行动等。推广《鄂南民居建筑设计图集》,开展农房建设试点。建设一批特色民宿、宜居村庄,打造赤壁版富春山居图。

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开展农村厕所、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人口集中居住村湾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居民活动场所,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提档升级。

第九章 提升农民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培育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一、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农户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稳定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项目建设、支持返乡创业等方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努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着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土地增值收益以及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分红等财产性收入增长。落实各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创新丰富农业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稳步增加。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00元。

二、提升现代农民职业素养

针对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生产经营型,返乡农民工、退伍返乡军人、回乡有创业计划的大学毕业生等专业技能型,以及农业信息员、动植物防疫员或检疫员、农产品经纪人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分类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培训,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养。从农业、畜牧、水利、科技等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成专家团,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形式,培育一批种田能手、养殖能手、农业经纪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建立高素质农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职称评定评价体系,推进农民职业培训制度化。围绕乡村手工业、建筑业和民间文艺,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到2025年,新型职业农民占农业总人口比重达到30%。

第二节 加大农民就业创业支持力度

一、提升农民就业服务水平

优化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持续推进“三乡工程”,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特色产业和企业,积极培育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更多岗位。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终身、适应就业和人才成长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农村地区全面落实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二、积极开展农村创新创业

结合市场需求、农村劳动力资源特征等,通过集中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农民创业机会识别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经营能力。完善农民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强化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实用技术培训与指导等服务,通过组建农村创新创业联盟、设立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窗口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抱团创业。鼓励、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依托现有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围绕三产融合、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等发展推动返乡人员在农村创业。制定和落实土地、金融、财政、科技等支持农民创业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农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跟踪脱贫人口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实行动态清零。按照摘帽不摘政策的要求,以继续实施产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就业扶贫、基础设施、安居保障等十一大巩固提升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二、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

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对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纳入脱贫保障范围、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分户建立台账,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为贫困户和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低收入户购买“防贫保”“保灾+保价”扶贫双保险。坚持把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用好养老、医疗、医保、低保、救助等综合保障措施,密织防止脱贫户返贫、边缘人口致贫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三、推进持续减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解决相对贫困为核心,从政策项目、要素投入、目标考核等方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统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综合改革,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加强扶贫项目与农业项目统筹整合力度。

第十章 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节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一、增强党建引领作用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强化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完善村级组织体系,健全村组议事协商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形成“有人管事、有场议事、有章理事、有责问事、有钱办事”的善治格局。推行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坚持和完善向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完善村“两委”成员县级联审常态化机制。鼓励有抱负、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能人回乡担任村干部,打造村级后备干部“蓄水池”。

二、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深入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作用,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发挥好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以党建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落实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实到支部。强化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典型示范引领,树立一批作用发挥明显的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

三、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

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水平提升,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深入开展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发挥“三会一课”制度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党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注重从现有年青村干部、农村致富能人、大学毕业生、返乡务工经商能人和复退军人中择优选拔党员发展对象。健全党员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改善村干部特别是副职干部待遇,开展设立党员责任区、结对帮扶、党员承诺践诺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第二节 创新“三治联动”基层治理体系

一、完善自治制度

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治理体系,搭建党务政府服务平台,增强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其他经济社会组织等构建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充分发挥赤壁镇东柳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创新乡村治理手段,推广积分制和“村村响”“腾讯为村”“乡村钉”等数字化治理平台,拓宽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

二、创建法治乡村

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完善“公民诚信守法档案”建设工作,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完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举措,加强涉农法律援助工作,打造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型窗口。继续推进“法律进乡村”“一村一法律顾问”等活动,鼓励开展社会覆盖面广、基层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普法活动。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综合机制,畅通乡村调解、仲裁、诉讼保障等渠道,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推动“雪亮工程”全覆盖,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三、推行以德治村

提高乡村德治水平,深挖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发挥乡贤参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家庭联盟会等群众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引导作用。深化村规民约建设工程,推动德治精神融入乡规民约、家规家训,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好邻里”等系列评比活动,增强模范榜样示范带动作用。

四、强化农村应急管理

加强农村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加快组建由村干部、村民、医务人员(村医)、保安人员、基层警务人员、志愿者等人员构成的乡镇、村两级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基层党员团结动员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依托赤壁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提升乡村应急信息化水平。加强舆情引导与管控,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做到及时答疑、及时辟谣、及时安抚,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和疏导民情。加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创新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形式,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增强农村应急物资供给能力,不断优化农村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与紧急配送体系。

第三节 培育文明乡风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增进农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着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强化农民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乡村道德水准。

二、积极倡导新时代农村新风尚

紧抓党员干部、党组织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等关键人员,带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带头监督制止歪风邪气。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整治,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人情新风,喜事俭办、丧事简办。树立厚养薄葬观念,推行“文明殡葬、生态殡葬、惠民殡葬”,完成所有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等创建评选活动,使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爱国爱家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50%以上村镇达到文明村镇标准。

第十一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第一节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实践

一、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配套政策体系

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配套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专项资金,建立土地流转专用补贴制度,推进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担保融资。强化土地确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数据管理、流转管理和纠纷仲裁管理等功能,推进县级信息应用平台与市、省级信息应用平台对接,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开展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和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应用。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健全和规范土地流转管理,积极引导、强化监督,开展土地流转储备、委托流转等服务工作。全面实行流转管理的合同制和备案制,建立流转合同规范化网签机制。注重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流转农户承包地风险防范。引导土地向能人、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有序流转,鼓励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集中连片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力争全区托管服务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36万亩以上。

二、稳慎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2025年底,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房建设等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做好宅基地审批管理与农房建设、不动产登记等工作的有序衔接。稳慎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开展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试点,通过自主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空间载体。探索对增量宅基地集约有奖、对存量宅基地退出有偿的管理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并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村集体积极稳妥开展闲置宅基地整治,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形成统筹衔接。

三、优化乡村产业供地用地机制

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农业生产中直接用于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的设施用地,可以使用一般耕地,种植设施不破坏耕地耕作层的,可以适当使用永久基本农田;合理确定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和建设标准,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严禁以农业设施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确保农地农用。以乡村为基本实施单元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新编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引导符合条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调整入市机制。依法征收集体土地的,可因地制宜预留适当比例的建设用地,安排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第二、三产业。合理利用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新增用地需求。

二节 壮大村级新型集体经济

一、巩固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完成“清产核资、清人分类”工作的基础上,有序推进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深化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经营性资产100万元以上的村(社)折资配股,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性资产100万元以下的村(社)暂不配股,成立经济合作社。通过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组织,做到“集体家底清、成员边界清、股份权利实”,规范集体与成员个人股权占有比例及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建立集体资产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管理制度。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

二、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扶持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投入、项目用地、集体资产股份抵押融资试点、人才培养、工商服务多项措施,落实中央、省扶持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扩大行政村扶持覆盖面,重点向革命老区和贫困村倾斜。积极探索土地合作型、乡村服务型、物业经营型、资源开发型、混合经营型、股权补偿型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建设“百村万亩”基地,撬动村级集体经济和乡村产业发展。

三、建立现代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

有序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激活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功能。以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基础,建立现代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强化主体责任和管理,培育一批经营特色鲜明、经营制度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合理、监督机制健全、村级集体实力较强的行政村,增强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台账管理制度,全面完成集体经营性、非经营性、资源性资产分类数据录入与更新。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连通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和交易行为,切实维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探索建立村集体所属的非经营性资产统一运营管理长效机制,为集体成员提供公益性服务。

第三节 健全财政金融投入支持机制

一、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

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为财政刚性投入。将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2021至202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农业全产业链专项资金2000万元,县域产业发展基金优先支持带动效应好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平台,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奖补资金为核心,实行跨部门、跨层级、跨年度统筹。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用好省财政奖励资金,提高代偿基金额度,推动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设,加大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加大政府一般债券用于农业农村的力度,探索发行乡村产业专项债券,完善奖补政策。探索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乡村支柱产业发展。通过“资金改基金、拨款改股权、无偿改有偿”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赤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力度,推动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与服务功能向农村下沉,信贷资源与社会融资总量向农村倾斜,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度,提高涉农贷款比例。推进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新型“政银担”合作,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和担保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对本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保费补贴和业务奖补机制。利用政府贴息等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推进“助保贷”“保证保险贷款”“过桥贷”等业务,加大对乡村补短板、惠民生等重点工作的支持力度。研究和开发适合“三乡”工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丰富知识产权质押物范围,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创新无形资产评估、有形资产抵押、企业信用评价等方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允许权属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沟通,争取低息中长期信贷支持,开展龙头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循环贷款。支持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县乡联动、部门协同,统筹指导、协调、推动“十四五”农业农村建设和发展。建立负责规划实施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指导和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根据任务分工,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规划相关目标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建立完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综合协调,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会商制度,搞好协调配合,提高服务意识,形成部门间协同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坚持规划引领

注重规划在赤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以规划为依托,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推动“多规合一”,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推进过程中,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因地制宜,扶持重点,打造特色。

三、增强法治保障

强化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规划实施,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规范开展农业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治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四、强化人才保障

促进城市人力要素向乡村流动。加强农业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集聚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领军人才,把企业家、科技研发人才和返乡创业人才,纳入人才培育扶持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深入推进“三乡工程”,强化支持措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推进县市科教文卫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

五、抓好实施与评估考核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体系,强化规划刚性执行。鼓励各乡镇对照规划任务和目标,科学分析赤壁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推动规划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支持有条件、基础好的地方率先推进。健全规划实施的检查评估制度,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和问责追究机制,2023年开展规划中期评估,2025年开展规划后评估,开展重点领域的专项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行政问责制度,坚持责任到岗、到人。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完善相关部门向领导小组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实施情况。